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结构决定功能 易倍体育 EMC易倍- 人文思想 - 百科全书 价值网

发布时间:2024-04-19      来源:网络


  金刚石与石墨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但在硬度上却有天壤之别。金刚石是人类已知最硬的物质,可以用它来切割玻璃、大理石,钻凿坚硬的岩层;而石墨则是最软的矿物质之一,只能用它来做铅笔芯、润滑剂等。同为碳元素组成,为何二者物理性质差异如此之大?道理很简单,在自然界里,此类现象并非个别。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如此。对此,学者布莱基曾说过这样的话:组织得好的石头能成为建筑,组织得好的社会规则能成为宪法,组织得好的词汇能成为漂亮的文章,组织得好的想象和激情能成为优美的诗篇。结构决定功能。

  结构一般指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从通用技术角度来讲,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本质。

  哲学定义是不同类别或相同类别的不同层次按程度多少的顺序进行有机排列。在自然辩证法中与“功能”相对,组成一对范畴。结构指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客观事物都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运动、变化。物质结构多种多样,可分为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事物自身及相互关系的要素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价值,价值标志发展。这是对结构功能原理的概括表述。任何事物的性质与功能,都受它自身的组成要素结构和与相关事物(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构制约,事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环境条件相同,事物自身的结构不同,表现出的性质与功能不同;事物自身的结构相同,环境条件不同,事物表现出的性质与功能也不同。

  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保持整体效应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联系,即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称为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体现了一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

  系统的结构是系统由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秩序,而功能则是系统对外界作用过程的秩序。归根到底,结构与功能所说明的是系统的内部作用与外部作用。系统功能揭示了系统外部作用的能力,是系统内部固有能力的外部体现。换句话说,系统的功能是由系统的内部结构所决定的,即“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对于一切系统,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破坏其结构,就会完全破坏系统的总体功能。

  好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科学的安排,一种优化的排列组合,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系统科学告诉我们,每个单元只有通过系统的有序结构才能表现自己的性能,而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摘要:现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产业要素空间集聚的过程,城市为产业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提供了空间平台,而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类型又表现出不同的功能。

  现代城市形成的本身就是产业要素空间积聚的结果,城市群落在地理空间上如何分布,既取决于现代化大生产产业要素的流动和组合规律,也取决于地理、历史等因素。城市为产业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提供了空间平台,正是不同产业要素与不同经济地理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类型,在这些不同城市类型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城市网络,处在不同地理空间中的城市又表现出不同的城市功能。

  如何定义和理解国际大都市?国际大都市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有哪些硬指标与软指标?目前尚有争论。从被国际认可的国际大都市看,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应具备以下条件:

  国际大都市不单纯等于拥有跨国公司、国际航班、五星级酒店、酒吧、别墅、高尔夫球场、地铁、西餐、外国乐队、巨型建筑等符号化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大都市首先是国际化产业要素集聚、流动的配置中心,作为社会能量的聚合体,国际大都市对全球技术、资金、人才流动的控制功能超出了国家的范畴。一些城市高度职能化并服务于全世界,是一国的经济与世界联系的中心。所以国际化大都市应当是国际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第三产业高度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中心、国际性的港口贸易、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国际化大都市是高级产业要素聚合体,对全球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纽约,它的GDP在全世界排到第14位,超过澳大利亚;如果将美国5个最大的城市合起来看作一个国家,这5个城市的GDP在全世界可以排到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在这方面,中国目前做得最好的城市是香港,它的服务业比重已达到了82%。而且国际化大都市所提供的服务不是一般的服务,而是面向现代国际商务和国际制造业提供的服务。现代服务业覆盖着、保险、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城市CBD的设立,也是强化服务业的重要一环。上海的服务业正在朝这方面努力。上海的服务和航运实力目前领先于全国各个城市,世界几大洲的156家外资机构进入了上海,看似“亚洲华尔街”,但与纽约的380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际大都市通常也是国际会展城市。有一个说法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每年至少要举办150次以上由8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会议。巴黎的国际会议则多达300多个。各类国际会议的召开可以拉动旅游、广告、运输、通讯等第三产业,由它带来的延伸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杨汝万对北京城市的诊断是,当城市的规模化发展与城市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一对矛盾体时,北京必须完成从规模化发展向功能化发展的转变,北京的下一步目标应是从中国的大都市转变为世界性、国际化城市。

  (三)在文化和政治上,国际大都市是世界政治文化交流中心,是具有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服务的城市

  现代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紧密相连。全球大大小小的国际组织有4万多个,这些国际组织的活动大都在国际化的城市进行。国际组织能吸引外资的大量流入,提高所在国的国际社会影响力。国际组织分布列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罗马、日内瓦、纽约、华盛顿、斯德哥尔摩、维也纳、哥本哈根。纽约市政府曾调查得出结论:纽约为联合国每投入1美元即可获得4美元的收益。瑞士国家虽小,却有近400个国际组织常驻其国内。

  国际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人才,外来人才的加入与常住暂住人口的增加、移民的速度是同步的,而其中外籍人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可量化的指标。这个指标反映了城市在国际分工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外国企业、外国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国人才移民。关于国际大都市外籍人口的比例,存在着5%、8%、15%、20% 4种不同的说法。以最低的5%计算,一千万人口的城市必须拥有50万常住外籍人士,在这一点上,北京、上海、广州目前无一达标。

  从1820年到1920年,有1,130万移民从世界各地来到纽约,为纽约超越伦敦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提供了人力资源。纽约有200多种语言,170多个领事馆,有几十万外籍常住人口,比例高达15%-30%。综合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在北京,外来流动人口380万,外国居住人口10万多;上海有38711万外来流动人口,1,600万常住和暂住人口中外籍人士接近50万人;广州外来人口突破400万,预计今年的外商企业将达2万家,常驻外籍高级管理人员的数量也将超过6万人。

  从上述标准看,最有希望成为中国未来的国际大都市是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4个城市。它们各有环渤海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为依托的特征。北京作为首都聚集了全国的政治、文化精英而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中国经济及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广州是南中国的中心和世界性商埠;香港则是亚洲都会和购物天堂。近几年中国已经有182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化都市”的发展目标,其实这是不可能的。除上述4大城市,其余的中国城市至多是具有某专业功能的国际化城市,成为不可取代的某种专业中心、产业重镇,比如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港口城市、国际IT制造业城市等。

  都市圈是一种经济地理概念,是城市群(带)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由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及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地域共同组成的紧密的一体化区域。都市圈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大空间资源优化和整合。

  都市圈以其高密度的城市和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体系规模区别于其它地区和其它城市类型。具有如下特征:1.有一个或两个高能级的特大城市(中心、枢纽)。2.大、中、小城市成圈层结构布局(等级规模合理);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都市圈的直径距离为200-300公里,人口在3,000万人以上,在每个都市圈都有几个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可占到圈内总量的1/3~1/2以上。当然,随着交通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都市圈的范围还有可能扩大。3.是联结国内、国际的枢纽,经济发达而强大,并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4.完善而综合的产业结构,并呈动态发展优化。5.密集的基础设施网络(如交通网、航空网等)。

  大都市带或城市群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都市圈的出现,改变了资源配置的空间,形成了都市圈中不同类型城市之间优势互补,扩展了城市间的社会分工体系,使产业要素在更大空间和更高层次上进行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圈成为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和地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区域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都市圈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资源优化。大城市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的企业?原因就是公共设施、产业生态链等配套比较完善,还有周边产业的支持,产业之间可以实现互补,从而大大降低企业运作成本。

  当今世界一些最发达国家的都市圈已经成为一国和世界经济、贸易、中心。比如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华盛顿都市带,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5%,它不仅是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最大的国际中心。

  组团式城市是走出传统的高度集中、大一统的城市规划观念,按照局部与整体协调、分工与整合相统一的城市发展新理念,突破原有的城市空间,根据地缘特点将城市整体功能分解为相互联系的不同局部的组团功能,实现城市功能在大空间上的重新整合。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结构,是将城市承担的为生活、生产、文化、教育、政治服务的等多种功能高度地集中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形成明显的城市功能中心。这种缺乏功能分区、高度集中的城市结构,不仅影响了城市在空间上的扩展,而且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

  组团式城市的出现扩展了城市的空间概念,特别是在现代的交通、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不仅可以使高度集中的城市功能进行分区设置,形成明显的分区特色,同时也不影响各分区对城市各种功能的共享。由此形成了大空间范围内多元功能相互组合的现代组团式城市。目前国内正在规划和形成中的组团式城市主要有这样一些类型:1深圳网状的城市组团结构;2青岛以海岸线宁波以大桥建设带动的组团式城市;4青田县(青田县属浙江)产业整合组团城市等。

  卫星城市的概念引用了宇宙间卫星和行星的关系,借以表明子城与母城相互依存的关系。卫星城市的内涵是指其所属的中心城市管辖区范围内与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在生产、生活等EMC易倍体育 易倍EMC方面,既有联系,又能自成体系拥有相对独立和一定规模的城市。卫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伸。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把它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

  在空间上,卫星城市土地多,空间大,地价低,为缓解中心城市高成本发展提供了释放空间,使一些土地密集型产业从中心城市向卫星城转移,在新的分工中有利于中心城市在产业要素深化中提高竞争力。

  在环境效益,卫星城市的出现减少了母城污染,扩大了环境容量,有利于整个城市的净化。具体到各类卫星城,按不同功能,各自特点,都会形成对中心城市功能的延伸。卫星城除大量的住宅建设外,还可以在商业、教育上扩大中心城市的功能。

  1英国新一代卫星城的规划思想强调:有多种就业机会;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使人们既能用自己的小汽车,又有高标准的公共交通;有良好的住房条件和各种服务设施;具有现代化的市中心,比中心城市建设得更好,能把中心城市的企业和居民吸引过去。

  2法国卫星城与母城有密切方便、高效率的联系;充分利用原有市镇基础,每个新布局都形成绿带相隔的群组;建立多功能中心,安排第三产业,以此改变大城市的经济结构,抑制其规模的过度膨胀;建立全套的商业、文娱设施,使之更具有吸引力;建筑布局自由灵活,尽可能施展各种创造手法,尝试新技术。

  3美国卫星城市的特点是:绿化空地多,建筑密度小,建筑多低层,少高层;消费娱乐建筑多,生产性建筑少。

  目前国内出现了建大都市圈热,许多地区的城市纷纷宣布要建立大都市圈。从目前国内正在进行构建中的大都市圈看,存在着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在建立大都市圈时不是按照地域产业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来建立都市圈,而是以计划经济的思维,按行政的区划来规划大都市圈;二是规划大都市圈不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大都市圈的范围和结构,而是像圈地一样,划的范围越大越好。

  根据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在规划大都市圈中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一是要以城市之间的分工关联度来确定都市圈。大都市圈不是同类城市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类型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和结构性的提升。二是要正确评价中心城市对周围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界定城市圈的范围,不能人为扩大都市圈的范围。三是要正确处理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关系,要使都市圈中成员城市成为一种摆脱行政束缚的平等的利益关系,摆脱行政干预对资源的扭曲配置,使产业要素资源按照平等的分工关系进行合理配置。使不同城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格局。

  在卫星城市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教训,就是卫星城一定要有吸引力。要从完善城市设施,发展服务业,增加城市功能,增加就业机会上下工夫。同时要通过把交通、通讯等设施加强与母城的联系。卫星城市不宜太小。发展卫星城市首先要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工作性质不能单一,不仅有多种性质的工厂,以便企业就地提供协作配套的条件;还应为文教、科技、商业机构提供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并照顾到男女职工的不同要求。在人口规模上,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在25~50万人为宜。

  2 罗明义:《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1999年第3期《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3 简新华 刘传江:《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世界经济》1998年第4期

  4 刘传江:《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其机制》《世界经济》1999年第12期